真抓实干担使命 蝶变进位促提升
奋力谱写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建设新篇章
——绍兴文理学院九届二次“双代会”工作报告
校长 赵阳
2025年4月27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4年主要工作
2024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决胜更名绍兴大学、加速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加强高质量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城校融合共生,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办学实力整体跃升,为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擦亮初心底色,党建引领激发新动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创设党委内涵建设专题例会、内涵建设论坛、学院发展论坛和绍大夜话机制。胜利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绘就“12345”的发展蓝图,确定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稳步推进元培学院转设工作,同步做好更名绍兴大学各项准备工作,全力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推进党建工作提质创优,建立“党建融合、校地共生”走区访县工作机制,新增全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3个、“联村共建”项目2个、“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4个。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打造“廉润风则”廉洁文化品牌,全面深化清廉学校建设。
(二)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入选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1项、省级思政工作精品项目5项,获评教育部首轮“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A级等次。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成绩位居同期接受评估的高校前列。顺利完成2个专业认证进校考察,3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获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批省级一流本科国际化课程4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入选省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高校特色人才培养专项行动1项、省高校“1+1”对接历史经典产业名单1项。研究生教育量质齐升,研究生数量超2000人,获省级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19项,省级优秀实践成果12项,学位论文连续七年抽检合格率100%。学科竞赛成果丰硕,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561项,同比增长17.4%。首获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银奖和全国大学生A类学科竞赛举办权。2024届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为95.14%、留绍率33.17%、本科生深造率超过20%。
(三)深化内涵发展,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优化完善学院和学科建设组织构架,建立“博士点培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市级重点学科、校级基础学科”四级学科体系。持续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新增ESI全球前1%学科1个,总数达到5个。顺利通过2018年9个新增学位点的核验工作,全部获准继续招生。全力以赴,精心组织新一批学位点申报工作,新增12个硕士学位点,学校学位点总数达到29个,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居领先地位。大力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针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停招8个专业,申报2个新专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完成学术委员会换届。
(四)胸怀“国之大者”,科研创新实现新突破。召开全校科研工作会议,完成学校科协、社科联换届。强化交叉研究创新,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和高等研究院,引进4个人才团队入驻。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国家级社科项目12项、省“尖兵”等重大项目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7项,数量历年最高,首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科研经费到账超过1.5亿元,同比增长25%。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国家级平台历史性突破。获批全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3个、浙江省智库联盟2个。新增授权发明专利64件,发表SCI、SSCI、EI、一级期刊及以上论文624篇。
(五)坚持引育并举,人才队伍焕发新活力。坚持人才强校首位战略,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出台国家级人才培育支持政策。实施全球引才,引进高层次人才8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6人、省级领军人才7人,3位省级以上人才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61%以上。国家级引才计划工作成效显著,入选海外长江讲席教授3人、火炬计划人才1人。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2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6人、“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14人。加强人才团队引进,引进6个PI团队。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入选省委教育工委“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1人、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培养项目2人。强化人才服务,成立高层次人才联谊会,获批省高校首批“人才会客厅”重点建设单位。
(六)深化校地共生,办学影响跃上新高度。推动地方政府所想、行业企业所需、广大师生所盼与学校事业发展有机结合。市委主要领导全年5次来校调研指导工作。向省市领导报送《信息专报》《绍大咨政》15期,获肯定性批示13件次。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成立嵊州市绍大机电创新研究院,成立科技服务队21支,深入生产一线,解决行业企业难题,签约经费超3400万元。主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成立国内首家以文旅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研究机构——中国文旅科技创新研究院,全力推进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建设,做强海外兰亭书法学堂。创设绍大夜校品牌,社会反响热烈。继续教育取得突破,学历教育录取新生9400人,居全省第一,非学历培训收入超过1970万元,创历史新高。完善校友联络发展工作体系,完成校友总会换届。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新增国(境)外合作院校14所,新增香港孔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1个。
(七)注重以文化人,校园建设展现新气象。推进校园改扩建工程,完成投资3.55亿元,完成率达142%。南山体育中心、新建综合楼、原生科组团建成投用,河东艺术组团、学生宿舍项目建设全面启动。深入落实文化润校发展战略,实施文化校园建设“1688”计划,完成阳光健步道、校园道路设施命名、河东书房及行政楼楼宇文化建设,启动新校史馆建设和原绍兴师专攒宫旧址保护利用工程。提升校园整体智治水平,“学在文理”智慧教育平台正式启用,全面建成私有云平台(一期),获省高校网络信息化建设三个方向先进单位。
(八)聚焦师生所需,综合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成功召开学校九届一次“双代会”、第六次团代会,完成“服务师生十件实事”。多渠道筹集资金,争取各级各类资金3.47亿元。全面深化项目库管理系统建设,新增仪器设备5770万元,生均值达3.12万元。招标采购项目185个,节约资金1756万元,节约率10.57%。新增纸质文献91331册,各类数据库41个,档案馆接收归档3万余件。优化二级学院用房配置及布局调整,实施修缮工程309项。深化平安校园建设,获评5A等级平安校园,校警驿站工作经验得到全省推广,成为警校治理“金名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提速奔跑、图强争先,让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很多可能变成美好现实。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浸润着全体师生员工的辛勤汗水,饱含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意,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与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师生、校友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还存在诸多短板和瓶颈。比如,高水平领军人才、高级别成果奖项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创新驱动、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绩效评价、干部考核激励等内部治理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自我造血功能、外部办学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全力补足短板。
二、2025年重点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更名设置大学和冲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攻坚之年。
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质量内涵建设,高位谋划学校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决胜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全速推进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为浙江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绍兴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和奋力谱写新时代胆剑篇作出更大贡献。
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元培学院转设,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取得实质性进展,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指标全面达标。全校学生规模达到20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规模达到2300人左右。引育省部级以上人才10人,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和教授80人。力争实现省一流学科A类的突破,力争新增ESI国际排名前1%学科1个。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0项、科研成果奖20项,科研到账经费达到1.6亿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0件。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2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以上。国家级学科竞赛A类获奖数量增长5%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左右,留绍率34%以上。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立德树人,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打造高质量思政教育。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做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综合改革精品项目培育和立项建设工作,打造“真理的味道 越思政”工作品牌。大力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争创省级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新建“一站式”学生社区样板1个。建设大学生学业指导中心,打造“青马工程”基地,加强对青年的学业指导和思想引领。
二是推进本科教育提质增效。全面落实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任务,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出台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积极推进“3+1、1+X”模式专业群建设。高质量推进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工作,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一等奖及以上2项)。完成202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积极探索卓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采取有效举措,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争取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以上。高标准办好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力争国家级学科竞赛A类获奖数量增长5%以上。
三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切实做好学位点核验的整改工作,大力加强新增学位点建设,研究生规模达到2300人左右。深化校院两级管理、分类培养、校企协同育人、双导师制等改革,力争在高水平学科竞赛、优秀学位论文等标志性成果上取得佳绩。严把研究生培养关,切实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努力提高毕业研究生读博率。对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要求,做好学位授予制度“废改立留”工作,构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与评价体系。
四是提升招生就业工作质效。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多元化招生改革,持续打造招生宣传特色品牌,全日制学生规模达到20000人左右。构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闭环管理机制,打造标准统一、流程规范、监督透明的招考模式,落实招生阳光工程。完善创新创业工作机制,独立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努力实现创新创业类大赛国奖突破。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左右、留绍率34%以上。大力提升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力争达到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平均水平以上。
(二)突出强基筑峰,全面增强办学综合实力
一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高质量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确保申博指标全面达标。推进学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大力发展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形成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与省市产业发展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做好省一流学科中期评估工作,力争实现省一流学科A类的突破。积极推动临床医学、地学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
二是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育。深入实施人才强校首位战略,围绕学科发展重点和学位点建设要求,聚焦地方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全球视野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强化以才引才、团队引进、海外引才,力争引育省部级以上人才10人,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和教授80人。加强人才自主培育,实施“高水平教师队伍培育计划”,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鉴湖学者”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社科英才”培育工作。强化多元化绩效考核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增值服务,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作用,建好人才会客厅。
三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全力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力争在年度评估中取得佳绩。加强各级科研平台建设,聚焦研究方向,促进交叉融合,提升科研成果产出和社会服务支撑力。持续深化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研人员绩效评价体系。加大标志性学术成果培育力度,对标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建设关键指标,分类实施高质量科研成果培育,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以上),科研到账经费达到1.6亿元,新增授权发明专利60件。
(三)深化开放办学,切实增强服务地方能力
一是推动校地融合共生。加强与市级部门、各区(县、市)和龙头企业的互动对接,与政府部门签订合作协议5个以上,共建企业研究院、创新中心或智库等校地合作平台5家以上。引导二级学院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建立一学院对接一至两个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健全“学校+平台+企业”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机制,新建科技服务队20支,签约合作经费不少于4000万元。办好《绍大咨政》,聚焦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等重点方向,强化社会服务与决策咨询研究。加快推进算力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绍兴算力应用技术创新高地。
二是拓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力争新增国(境)外合作院校5所以上,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比例达到2%以上。构建完善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的合作,办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大做优做强海外兰亭书法学堂项目。加强来华留学生德育工作,培养知华友华高素质国际人才。高质量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认证工作,力争C级认证等级。积极打造“留学绍兴”品牌,建立4个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基地。
三是深化医教融合发展。对标“三甲”综合性医院创建要求,加快附属医院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医院内涵水平、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强医教研协同,打造高水平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深化与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疾控中心等合作,助力“健康绍兴”建设。
四是推进继续教育规范发展。推进继续教育从学历补偿向能力增值转型,从办学机构向学习服务生态平台升级。学历教育招生人数达到7500人以上,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构建“政府+高校+产业+社区”四方协同机制,建立1个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企事业单位定制化学习工场”,组织各类培训1000人次。拓展绍大夜校终身学习平台,上线50门认证课程,学员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
(四)坚持改革攻坚,充分激发学校内生动力
一是优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全面落实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科学总结“十四五”规划完成情况,高位谋划部署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推进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优化学校内部治理,办好内涵建设论坛、学院发展论坛和党建论坛。落实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逐步扩大学院管理自主权,进一步激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办学活力、能力和潜力。
二是深化综合评价改革。设置年度考核攻坚指标,优化二级单位综合考核体系,完善二级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办法。深化教师评价体系综合改革,推进职员制、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绩效分配、教职工年度考核、重点业绩综合评价等制度改革,高质量完成新一轮校内岗位聘任工作。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培育“五自”质量文化。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增值评价,优化“数智评价”深度应用,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是强化重点领域专项改革。优化调整机构设置和岗位编制,有力保障改革攻坚任务顺利推进。深化财务智慧系统体系建设,构建重点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落实全校用房调整方案,优化资源配置,高质效运行数字房产系统。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设备使用率和开放率。加快推动兰亭书法艺术学院高质量发展,拓展海外兰亭书法学堂,建设兰亭书法体验馆,筹备兰亭校区二期建设工程。
(五)聚焦师生所需,全力提升服务保障效能
一是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建设主体作用,全力推进校园改扩建工程,确保年内完成地下人行通道、南山新建学生公寓、南山餐厅(北侧)、河东艺术组团建设。调整河西生活区规划并启动建设,加快推进二期4标(工科组团)地块的考古发掘,以边发掘边建方式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建设一批文化景点、绿化景观和校园书房,打造富有现代大学内涵和文化名城特色的文化校园。建成投用新校史馆,启动省级红色档案驿站、科技成果展示厅建设,推进原绍兴师专攒宫旧址权属划转和保护利用工程。
二是强化服务保障支撑。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构筑教育数字化网络安全体系,优化学在文理、e码通等系统。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推动AI技术深度融入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校园管理,建成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能体综合服务平台。强化资金筹措力度,推动内涵建设绩效奖补资金、改扩建后续设施设备配置专项资金足额拨付,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财政资金的支持,努力实现财政拨款总量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实现稳步增长。扩大教育基金规模,拓宽捐赠渠道,筹集教育基金1000万元以上。构建“大后勤”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三是打造高水平平安校园。落实5A校园创建评估整改意见,以校警驿站建设为载体,构建家校协同、校警联动、部门协作、政府支撑的大安全工作体系。织密安全管理网,建设校园安全感知预警平台,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健全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推进心理预警系统数字应用建设,持续提升管理服务精准性。
(六)筑牢党建根基,推动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党建引领增势赋能。切实发挥好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和党建工作把准方向、整合资源、支持保障的重要作用,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凝心聚力抓好重大任务落实,完成元培学院转设,更名设置绍兴大学取得实质性进展,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指标全面达标。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抓院促系”机制,实施党建“一融双高”领航行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全国全省党建“双创”项目培育攻坚计划。健全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强化干部考核工作,完善干部退出机制,建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坚决防治“一乱三不为”问题。
三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拓展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抓好“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工作。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全面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保持正风肃纪反腐高压态势,严格监督执纪执法,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对象、重要环节,加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深入推进清廉校园建设,办好第十七届廉洁文化月活动。深化“巡院促校、整校清廉”工程,提升巡察整改推动发展的成效。
各位代表!使命催人奋进,实干成就辉煌。让我们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把握发展方位,以更宽的视野格局擘画发展蓝图,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汇聚发展合力,以更严的纪律作风锤炼发展担当,以奋斗决战姿态打好打赢更名、申博攻坚战,努力完成全年和“十四五”目标任务,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国内一流的城市综合性大学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