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 陈 红
当前,随着学校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变革,作为教育者主体的女教职工同样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切实维护好、代表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不断提高女工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层次,是摆在当前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特别是工会面前的重大课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符合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女工工作,增强女工队伍的凝聚力、发挥创造力、当好主人翁,对于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实现自主特色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学校女工工作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女教职工群体大而使女工工作更显重要。当前学校的教职工队伍中,女性所占比例远不止半壁江山。高校、中学、小学、幼儿园,女教职工比例从接近50%向90%以上递增,其中专任教师比例更高些。并且从今后教师队伍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比例将有增无减,当前高校师范类各专业中,男生比例越来越少,小教、幼教专业更是难觅影迹。现实中,女教职工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和首要主体地位不言而喻。因此,能否团结好、发动好广大女教职工,做好学校主人翁,为学校建设发展、教书育人投注情感与心力、倾尽智慧与才情,彰示了学校工作的特色和魅力,决定了学校整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因而也决定了学校发展的前景和希望。
其次,女教职工情智高而使女工工作更具难度。当前学校女教职工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道德素质和角色素质普遍较高,她们拥有智慧和能力,富于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具有独特的风范和魅力。当然,这一群体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角色意识虽有突破但依然受传统女性角色定位的拘囿,自我感觉良好但进取意识相对薄弱,满足于现状和完成日常教学事务,缺少危机感和进取心;主体性虽有复苏但政治关注度和管理参与力较低,沉浸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世界中;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但自我保护意识相对缺乏,感性多于理性,容易感情用事,爱轻信,头脑过于单纯,法律意识淡漠,缺乏主动维权和有效自我保护能力。以上种种,决定当前学校女工工作难度系数大大增强。
再次,女教职工期望高而使女工工作更富挑战。虽然“弱者”已经不是当代女性的别名词,但现实中国传统男权中心主义思想文化影响下积淀形成的不尽科学合理的社会角色期待要求和角色评价体系,依然制约着女教师们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后,“女强人”成了贬义词,女人的言谈举止都得有“女人味”,否则就是另类;90年代后,高学历女性“相对剩余”现象渐趋普遍,更有甚者把女博士视为有别于男女的“第三种性别”;进入新世纪,吹响了誓把“剩女”打造成“盛女”的战斗号角。女教师群体,作为当代中国女性中富有朝气、具有高智能素养和强烈实现自我价值愿望的她们来说,虽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但面对基于家庭位置的性别角色和基于社会地位的职业角色,遇到了比男教师和其他非高知职业女性群体更大的角色冲突和更强的角色紧张,带来了更多的角色矛盾和更甚的角色困惑。超负荷运转成为常态,职场和家庭两头拼搏,成家为人母后更是步履维艰、心力不济,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理想谈何容易。要调和这一期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关键内因在于女教师个体自身的角色调适,但女工委组织的外因推动力量同样至为重要,这是女工工作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必须履行的职责使命。
二、夯实学校女工工作的重点和基础
首先,加强女工组织建设,依法维权、实现诉求,是做好新时期女工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步履坚实向前迈进,女教职工要在学校建设发展中赢得有利地位和主动权,必须搞好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建设工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女工委的组织建设是最重要的基础要素,是女教师们心理归属的需要。组织的活力来自于成员的活力,而女工干部作为雁群的领头者,广泛选举各年龄层次和工作层面的,有自信心坚持和有责任心投入到女工工作的女教职工代表,学习相关时政法规与理论知识,经常进行经验探讨与交流,定期进行总结反思与自省,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从各方面不断丰富、完善、提高自己,努力提高女工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基层女工组织和干部互相学习、不断促进的良好局面,使女工工作规范科学地开展,开创新的局面。
其次,加强女工“四自教育”,提升素质、实现发展,是做好新时期女工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最鲜明的特征,不被社会选择,就会被社会淘汰。这对职业知识女性,特别是以“育人”为崇高使命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女性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她们与男教师一样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的同时,还要生育后代、操持家务,进行劳动力在生产。由于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带来了家务劳动内容的复杂;由于社会对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观念的确立,优生优育已成为女性生活的重要内容,需要她们付出更多的精力与体力,对于教师职业群体来说,养育好子女又比其他职业更“理所当然”。在社会和家庭高期待面前,女教师要想做到家庭事业兼顾,必须承受重大的心理压力,作出极大的努力,需要以顽强的意志力来支撑这种艰难的奋斗。要克服女教职工容易出现的“懈怠、惰性和易满足心理”,创新开展以自信为核心,实现自强、自尊和自立的“四自教育”,提升女教师综合素质,以其智慧不断提高解决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的能力,积极调适角色矛盾,寻找到那个平衡点,实现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胜任。
再次,创新女工组织活动,解决困难、实现归属,是做好新时期女工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新时期女工工作关键要能够找准坐标、选好角度、服务大局。女工工作作为学校工会工作的一部分,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个点,而要让这个点“发光发亮”,就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以维护好女职工权益,解决她们的实际困难,为其实现职业发展、创造幸福人生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和动力保障。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强化“四种意识”,即带头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集体意识;处理好“三个结合”,即加强女工思想政治工作与办实事相结合,与促进岗位成才相结合,与寓教于乐相结合,创新女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拓展女工工作的途径和平台。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女工组织打造成形成高素质女工队伍的精神动力之源和智力支撑之基,为学校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三、创新学校女工工作的难点和关键
学校女工工作的三个重点也是难点,即推进女教职工的职业文化素养、维护合法权益和保护身心健康。因此,女工委阵地建设的关键,在于维护好、代表好、实现好广大女教职工的根本利益。
首先,当好撑腰人和代言人,维护和代表好女教职工权益,让女工委成为“老娘家”。女教职工的利益包括合法权利特殊权益两个方面。要从各校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类媒介与平台,特别是学校网络平台,宣传好《工会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新《婚姻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地方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章条例,增强女教职工的法制观念,提高其依法自我保护能力;有效推进依法治校的步伐,建立维护女教职工权益的长效工作机制,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女工委等职能的落实,让女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真正实现,为女教职工组织和个体行使参政议政、监督管理权利创造有利条件;成立学校“法律咨询与援助”非常设性机构,为女教职工提供高效个性化的法律维权服务。
其次,当好知心人和贴心人,帮助和解决好女教职工困难,让女工委成为“温馨湾”。女工委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经常深入基层女教职工中间,善于倾听了解她们的建议和意见,做好解释和沟通,尽力为她们排忧解难。创新女工组织的运行机制,加强纵向上下级女工组织间的联系和横向与其他党群部门的联动,积极争取机会,有效整合资源,加大女工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落实专项资金,在实现女教职工身心健康方面办好实事,开展每年一次的全面体检,以及心理健康、美容养身、生活智慧艺术等知识讲座;组织扶持一批深受女教师喜爱的、积极高雅的社团和文体活动,并确保常态化运作;特殊困难家庭的经济援助和政策保障;在家庭婚姻、恋爱择偶、子女教育等特殊需要上的帮助与指导等。
再次,当好支持者和伯乐,引导和实现好女教职工发展,让女工委成为“力量源”。对于女教师而言,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实现同等发展,要付出比男性加倍的努力。女工委要团结和带领女教职工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女教职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搭建完善“巾帼建功”平台,全力优化其发展提高的外部环境,确保女教职工在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资源等方面,赢得与男性同等的机会、权利和义务。以职业发展为源动力,为实现女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指导、全面理解社会和家庭角色规范,全面分析、正确把握角色期待,把握时机、努力提高角色整合能力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激发女教职工的成就需要,以她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爱好和平和富于同情心的心态、网式思维的偏爱和建立共同联系合作的能力,给当今的教育带来希望。对家庭和事业双重责任的认同,社会使命感和家庭责任感的同时确立,展现新时期女教职工的群体价值取向,以其天赋的才能和良好的教育,踏着改革进程的步伐,通过不懈地拼搏和努力,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