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尽快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是社会转型期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主要措施、加强领导问题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要求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五个突出问题。近几年来,各级领导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对师德建设发出明确指示,强调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使师德教育、师德宣传、考核管理等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走进矛盾,解决难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经之路。从我校工会2006年下半年组织的师德大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工中确实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一是对于学校集体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有待加强,不能把自己很好地融入学校;二是对于本职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安于现状,只求过得去,不思进取,不愿进行艰苦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创新;把自己定位于教书匠角色,只教书不育人,只传授知识而不是开发学生潜能;有些教师热衷于在社会服务中自己赚钱,却忘记了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对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推动和辐射责任;不顾大局,斤斤计较,不恰当地强调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对于校园潜文化影响缺乏清醒的认识,片面强调个性张扬,忽视教师内涵修养,有损教师社会形象等。可以说,如何对待这些问题,是目前阶段学校面临的矛盾和难题的具体表现 ,直接影响学校内涵建设,特别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创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重点在于优化制度环境,建立起配套的具有活力的师德制度体系。师德建设搞了这么多年,各地都在探索中建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师德制度。但是,普遍存在纵向断链、横向不配套的问题。如,比较重视集体层面的师德制度建设,忽视教师个体层面的师德制度建设;比较重视师德规范建设,忽视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比较重视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忽视实施方案的制定,从而使得规范执行不力,建设成效不显著。师德制度建设只有构成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制度的长效作用。 首先要完善集体层面的师德制度建设。 1、《师德建设三年规划》。师德建设不能搞一阵风,要长期坚持,不断创新长效载体。 2、《年度群体师德创优实施意见》。把规划细化到每一年,根据当年的实际,安排好师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落实具体措施,寻求师德建设的有效性。 3、《群体师德创优评价标准》。群体师德创优重在过程建设,做得怎么样,要有一个评价机制。 4、《群体师德创优考核办法》。如何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怎样运用,要有一个考核跟踪机制。 其次,重点突出对教师个体层面的师德规范建设。这是学校普遍还没有引起高度关注的事,或者只做了其中某些环节,没有形成建设链。 1、作为教师必须禁止做的。这是师德的底线。主要通过《师德禁令》等来体现,或在其他师德规范文件中结合体现。既然是底线,就不能去触碰,更不能越过。谁碰了,谁就要受到惩罚。 2、作为教师应该做的。这是师德形象的基础平台。主要是通过《教师文明礼仪规范》等来体现。这类制度主要体现教师的外在社会形象。 3、作为教师值得倡导做的。这是师德的较高境界。主要通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来体现。倡导,不是可做可不做,而应当努力去做,修炼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内在素养水平。 4、教师个体师德评价和考核机制。如,《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等。如果缺少这些制度,就等于没有组成完整的体系,那些制度就会失效。三、创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基础在于力行师德规范,自觉进行师德修炼。 践履笃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成为岗位的行家里手。潜心钻研,实事求是,成为严谨笃学的楷模。注重细节,注重过程,注重效果,没有准备的事不做,没有效果的事不做。 创新特色——研究性开展工作,展现个性,发挥特长,注重文化积淀,创新事业,形成特色。 遵守常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纪律。严谨自律,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团结合作——富有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多沟通、多提醒,善于合作共事。处理好贯彻领导意图与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分清是否符合学校长远、集体、大局利益。反映群众意见要经过调查研究,看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四、创新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关键在于强化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师德水平。从几年来师德建设的实践经验看,着重加强五项建设。 1、完善教代会制度,加强维权平台建设。切实履行教代会的各项职权,规范教代会程序,试行教代会票决制,提高教代会质量,认真研究教代会代表提案办理程序,提高提案自身质量和办理质量,建立二级教职工大会制度。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确保教师的民主权利,创造怀大局、议大事的宽松政治环境。 2、推进校务公开,加强民情诉求渠道建设。强化民生意识,坚持校务公开。校务公开不仅结果公开,更要程序公开、过程公开、双向公开。只有全方位、全过程公开了,透明了,才能做到公正和公平。进一步畅通工会会员意见反映渠道,工会会员不仅随时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而且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工会会员反映案》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强化师德教育,加强教育载体建设。开辟干部教育论坛,健全暑假全体教师集中师德教育制度,加强新教师师德培训,自编师德教育效本教材,征集师德教育论文或格言等。 4、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加强爱心传递建设。努力建好以法律服务、畅通言路、帮扶救助三位一体的工会维权工作平台。通过创建文明单位、平安校园等,高质量创建先进职工之家。关爱弱势教工,建立困难教工救助基金。教工社团要上档次,文体活动要上水平。让教职工在爱心传递中提升师德水平。 5、确立五个意识,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加强学习意识,重点突出教育理论和法规政策的学习,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加强一线意识,建立校领导下基层恳谈日制度,大兴基层调研之风;加强教学意识,建立听课制度,深入课堂听课;加强效能意识,效能专项督查制度化,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安全意识,全面强化校园安全和突发事件的应对管理机制,强化学校管理。 (作者系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上一条:完善和创新高校教代会民主监督的几点思考 下一条:高校师德评价误区分析与建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