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老师祝您健康》
没病≠健康
“祝您健康!”是人们相互问候和祝福的习惯用语。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信(《致郭沫若》)中写道:“谨祝健康,精神焕发。”谢冰莹在《与赵清阁》一书中写道:“好友,祝你永远健康。”健康象征着幸福,汪孟邹在《与胡适》一文中说:“敬祝健福,为国珍重。”健康也表示吉祥,岳飞在《遗札》中写道:“军务倥偬,未遑修侯。恭维台履康吉,伏冀为国自珍。“几乎从来没有人对别人说:“祝您没病。”可见人们在观念上对“健康”与“没病”这两个词已有明确的区分,也就是说没病并不等于健康。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校教师、企业职工等每年要做一次健康检查,其目的是从中筛查出有病的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保障大家健康。每年的健康检查常常能够发现少数人可能患了某种疾病,这些人在经过进一步检查后,就可以确定是否有病。绝大多数人在体检后都得到一个结果报告:“没有发现异常”,意思是说在这次体检中没有发现明显或可疑的疾病征象,即这种常规的检查尚未找出什么毛病来,但是并没有说你是“健康”的。有人以为这是不是医生在“耍滑头”,说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果。其实,由于“没病并不等于健康”,所以,没有检查出病时,医生是不能下“你是健康的”的结论。
没病并不等于健康,而健康应该是没有任何疾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没病”和“健康”等同起来,这是由于大家对健康一词缺乏正确和全面的理解。相传战国时代有位叫扁鹊的名医,一天他对齐国的君主说:“你看来并不是健康,让我给你把把脉吧。”齐桓公笑着说:“不必啦,我的身体好得很,你不用担心。”数日后,扁鹊再见齐桓公时说:“你已经有病了,如不及早医治,病情会加重。”齐桓公听了很不高兴。又过了几日,扁鹊郑重其事地对齐桓公说:“你的病已经深入内脏,再不赶紧治疗,恐怕会危及生命。”齐桓公不但对扁鹊的劝告置之不理,而且生气地对他左右的人说:“几次三番说我有病,真无聊!”当扁鹊再一次见到齐桓公时,没说话扭头便走。齐桓公觉得奇怪,喝住扁鹊问道:“你每次见我都说我有病,今天怎么傻都不说了?”扁鹊回答说:“你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我还有什么可说的!”不久,齐桓公果真暴病而死。这个历史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疾病与健康之间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界线,“没有病”并不等于健康。在国外,以前人们也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身体强壮就叫做健康。英文的健康一词是health,这个词就是来自古代英语hal,hal也是指四肢完整健壮的意思
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根据这个公认的健康标准,可将健康的内涵做如下细分。
生理(即躯体)健康的标准是: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劳动与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善于休息,睡眠好,能够抵御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 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能够以平常心来对人对事,不急不燥,心平气和,知足常乐,怡然自得;善于调节情绪,化解矛盾,有效驾驭和应对压力; 使自己在身体、心境、智力、情绪等方面都十分协调。
社会适应方面的标准是: 能恰当地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勇于改变自我,随遇而安,适应环境及处理好人际关系,互相谦让,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三拣四;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 奉公守法,循规蹈矩,和睦为贵,心安理得; 处理事情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能力,量力而为; 在为社会和家庭做出贡献中体现自我价值,感到自豪、满足、顺心、幸福、快乐、稳定;永远使自己与环境(包括周围的人)互相适应,协调一致。
因此,健康的内涵可以简单地归纳为: 在生理上:没病没痛,精神抖擞; 在心理上:怡情悦性,心满意足;在社会适应上:乐天知命,克尽厥职。